Wednesday, May 11, 2011

血肉與言說

「所有無宗無派之人,都寧可放棄天堂,選擇在這塊土地上,一起生活。」

John Berger,《留住一切親愛的》

Monday, May 9, 2011


《千言萬語》

關於堅持,我們總是未能堅持到最後。
是勇氣問題?是耐性問題?
常言道「未到最後一刻也不能放棄」
等待最後一刻需要的是無比的勇氣、能耐。
距離最終的勝利仍有多遠?還有多少步要走?
勝利、理想國又是否在最後?

魯迅說過:希望是虛無的;
John Berger說過:絕望是虛無的;
Angelopoulos說過:我們不能全然的悲觀,樂觀亦然。

Thursday, May 5, 2011

RE: Never Stop Looking



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

That there, that's not me
I go where I please
I walk through walls
I float down the Liffey

I'm not here
This isn't happening
I'm not here, I'm not here

In a little while
I'll be gone
The moment's already passed
Yeah, it's gone

I'm not here
This isn't happening
I'm not here, I'm not here

Strobe lights and blown speakers
Fireworks and hurricanes

I'm not here
This isn't happening
I'm not here, I'm not here....

Wednesday, May 4, 2011

(外語片部)

友人: 我對李屏賓其實沒多大感覺,沒有喜歡不喜歡
我: 嘩,怎可以,我很喜歡的
友人: 我較留意香港本土的,你喜歡香港本土的哪一個
我: 哈哈哈,.....香港本土的我都不留意,基本上.. 我不太看香港電影的
友人: 你...怎能夠這樣
我: 會長也說過我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括號外語片部嘛
友人: 吓...
我: 怎樣! 我可是很喜歡《打擂台》的,還不夠支持香港電影嗎

Let the Wind Carry Me


《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自上年HKAFF後便一直想過要看,終於都看到。沒甚麼的,只想一睹大師的風采。很喜歡電影的名字,中、英文都喜歡,「乘著光影旅行」所說的不正是我們嗎?作為觀眾,我們在電影院、在家中看影碟的時候,就是乘著光影旅行了,從那些光與影中,帶着我們穿梭空間,去到異地。我們問一問自己,有多少次因為這些光與影,而引起我們去旅行的衝動? 看《戀戰沖繩》會想到沖繩看看、《春光乍洩》後跟自己說一定要到阿根廷,縱使知道真實面貌未必如電影中的迷人,不過又依然很想親身一睹攝影師看過的美麗景象,這就是乘著光影旅行後留給我們的。至於英文Let the Wind Carry Me,所講的應當就是李屏賓本人了。

導演將李屏賓由behind screen帶到銀幕前,銀幕前的李屏賓還是會令人喜歡上的,他坦率幽默,對着鏡頭去剖析自己多年來的辛酸與孤獨,生活的兩難,為了工作而放棄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對家人有歉意,但卻無悔自己的選擇。喜歡銀幕後的李屏賓,因為他總是可以用一個畫面就去感動你,記得於電影院看到《太陽照常升起》的畫面,真的看得無言了,老實說姜文做導演的這套戲不算喜歡,但李屏賓卻把「某種東西」拍了出來,畫面叫人一看難忘。



李屏賓的作品包括:《Air Doll》、《挪威的森林》、《最好的時光》、《太陽照常升起》、《珈琲時光》、《花樣年華》、《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父子》等等。

題外話:放映完畢,有類似meet the audience的環節,導演關本良走出來講講話,有觀眾問「影片究竟有多真」,拜託,聽到「有多真」這問題就好鬼炆,問導演「影片究竟有多真」,你想導演怎答你!?想他答你「全是假的」?根本就沒有全然的「真」,又何需去問這些真真假假的問題。再者,這應當是觀眾自己的去討論、發現的吧?當然另一個導演去拍,又可能會出現另一個李屏賓,紀錄片就是這樣的嘛..「有幾真」這個問題於數十年前的紀錄片爭吵中都已結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