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生活.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生活.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20

蹲下來,陪你/我做一隻蘑菇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他每天都撐着一把傘蹲在房間的牆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的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隻蘑菇呀。

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裏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走來走去?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了一個漢堡開始吃,病人又問: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啦。病人覺得很對,於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其實……一個人可以帶着過去的創傷繼續,只要他把悲傷放在心裏的一個圈圈裏,不要讓苦痛浸染了他的整個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快樂的生活。當一個人悲傷得難以自持的時候,也許,他不需要太多的勸解和安慰,訓戒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個在他身邊蹲下來,陪他做一隻蘑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我知道一個人面對傷痛真的很難。
 
 
 






Friday, April 3, 2020

歲月靜好


張愛玲跟胡蘭成的婚書上寫著:
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前兩句是張愛玲寫的,後兩句是胡蘭成加上去的。

張愛玲是奇女子,文采非凡,她的一生亦非凡;胡蘭成一生是曲折、是拮据潦倒。張愛玲想要的是「簽訂終身」,胡蘭成卻期望歲月靜好。

歲月靜好,真的好難。

以前讀著這兩句,覺得胡蘭成是賣弄文采(胡蘭成本來就他媽的喜歡雕文嚼字),是因為沒有經歷過那個戰亂動盪的年代。去年六月至今,反送中到武漢肺炎,假抗疫真宵禁,既有解放軍,亦有美軍偵察機。由搶口罩到搶米、搶廁紙。

終於明白了「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意思。

歲月靜好,原來,真的好難。

Wednesday, March 25, 2020

Sun-Ray Cinema, Jacksonville Florida




CINEMA CLOSED UNTIL REAL LIFE DOESN'T FEEL LIKE A MOVIE


  

Saturday, April 19, 2014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不要問我有沒有後悔,如果給我推倒再來、再選擇,我選的還是一樣,要離開的始終要離開,沒有進退跟本不比甚麼來得好。

我不知道我前面的路是怎樣,只知道我不能再這樣繼續走下。


Monday, February 25, 2013

悶悶不樂


百無聊賴的晚上,電視依舊沒甚麼好看。明明是冬天,但風吹來的卻是濕悶的味道,叫人不爽。

從書架中挑了一隻還未開封的《青春交際場》,將光碟放進DVD槽,屏幕開始出現畫面,也配起了音樂。Pina的身影閃過鏡頭,然後見到她的排舞總監,以及一個個的年輕舞者的身影。我看著我看著。排舞老師跟年輕舞者說:「表情很重要,你完全沒有表情,你還想繼續下去嗎?」排舞老師的樣子表情冰冷,年輕舞者的形體樣貌冰冷,叫我看不下去。

打開手袋,從膠袋中拿出剛買來的影碟,換隻影碟《Iron Sky》,以為會好一點,不夠十分鐘,看到女教官整齊的制服,被黑人俘虜因錯誤打開氣倉,而被吹得衣衫不整。我看得很不是味兒。

關上屏幕。這時真的希望樓下就是電影院,可以迫進入另一個世界。

十一時還未到,睡覺去。

我會稱之為悶悶不樂。

Tuesday, February 19, 2013

藥材舖老闆





年廿九到電影院《side by side》後(我不喜歡它的中文名,如 H 所言,這不是「電影的情書」,實情是「電影的遺書」吧......),回到家已幾乎開不到聲了。年廿九臨年初一才生怕自己失聲,於是不但喝了由藥材舖老闆執的一座山中草藥外,還喝了剛好泡了一年的咸柑桔及不知已泡了多久花旗蔘蜜。

結果嘛,臨急抱佛腳是沒多少次是成功的吧,於是我就介乎在那種,開到聲講一兩句後,又要隔很久才可以再說話的狀況。

話說回頭,年廿九的早上到街市的藥材舖,本來是要看中醫的,可惜醫師已收爐,唯有麻煩藥材舖老闆執藥(媽媽在年廿八跟醫師說了我的情況後,醫師開了一服藥給我),他知道醫師不在,大喜,執藥的同時,也叫我給他把把脈,以前的中醫師都是由執藥學回來的,現在就要到大學唸個中醫牌。他額外加入了其他中草藥,因為跟之前的藥包不同而被媽媽逮個正著。老闆又向我問詢,每次回答他,他都會再添加中藥,結果,媽媽煲藥的時候用的不是茶煲而是湯煲。情況彷彿就像你跟他說來年犯太歲,他都可以再於百子櫃中找來中藥加進去。

管他這麼多規矩,我就喜歡這種怪異、不按章出牌。只有這種小店才會有。

新型連鎖的中醫詢所,醫師不在,你就得回去早抖。




Wednesday, January 30, 2013

來呀!2013







2013年之初,所有人都總是在忙碌著,計劃又好結算又好,我甚麼都不做,反正我甚麼也沒能看透。縱然還沒法看透2012年的因因果果,在看過幾部電影,聽過幾首歌,讀過幾本書之後,總算叫自己靜下來。別像瘋子一樣。要再起程還是繼續墜下去,希望也與人無尤。


蛇年,蘇民峰說肖虎的犯太歲。星座說巨蟹會混亂地過。來年是一個跳板,深谷,還是康莊大道也是個未知之數,會動就有風,我們活著,生活就回給你一些回應。就看看呀。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你快樂嗎?


陰沉黑暗的文字,就像三、四月乍暖還寒的天氣,飄忽不定。更像寒冷又燥濕的天氣,叫人悶納不爽,濡濕了的物件,不是發霉就是被空氣中的水份佔染得濕漉漉,叫人不想去觸碰。這般的文字叫任何讀到人的都鬱結,對任何讀到文字的人都不好。當然你不會是「任何讀到文字的人」,我是確保了你不有讀到的可能性。

如今12月。2012年快要過。

我不埋怨你再次出現然後消失,也不再去覺得這下半年過得好苦。我開始可以視之為跟自己溝通的機會,沒有這次機會,我不會去問自己「你快樂嗎?」,我不會想要好好的替自己排毒。

要想通想透的有好多事情,是關乎生活關乎學習關乎情感關乎愛。不遠了,跟自己好好溝通過後,雖然還沒得出答案,但開始感覺到,有某些負面的能量慢慢的流走,新的能量有空間可以進入。感謝身體一直好好的支撐著。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文字/閱讀/自己


文字,於我而言,它的重要性在於,有些事、有些感覺,我必得循著文字去溢出,不是濫情,不是做作,而是在於,笨拙,就好像不把事情、感覺好好的靠文字去表達出來,就沒有辦法去思考一樣。不打出來,寫出來,腦袋就沒有辦法去思考問題,文字,於我而言,是我的思考方法。

如果不把思緒用文字轉化出來,就好像,沒法對自己詢問,也沒法跟自己有更深的溝通,愚蠢,但簡單。

難過的時候,喜歡讀書,就算是無補於事,也,起碼讀過一些書。

讀書,去讀一些他人的文字,也就像,看像他人的思考一樣。好看與否,就在於作者的那個心路歷情,是否坦白,文字混亂不要緊,坦白才重要。

讀大師級的著作,就是去讀他的氣度,如John Berger,於我而言,他的氣度最好看。字裡行間每每流露出來的都是他對生活、對人的熱愛,他的那個寫作狀態,每字都維持在一個很好看,很廣闊的氣度裡。

氣度無法如John Berger 般汪涵,但起碼能對自己做到坦白,就夠。


Tuesday, December 4, 2012

過去/現在/將來.我

《穿梭少女夢》(L'âge de raison,2010),講述的是四十歲的Margret收到七歲的Marguerite,七歲的自己寄給她一封又一封的信。Margret初的遺忘、不肯去承認,到最後可以接受自己的童年、過去,再去接受一個真正的自己。電影約一個半小時,電影的節奏很快,對白很多,用了大量的剪接去講Margret 及Marguerite。Marguerite寄給Margret的信確令電影生色不少,一封又封很花心思去剪貼的信件,令人聯想到七歲時候的Margret是一個怎樣的小女生。再想一想,自己對上一次收到寄信是甚麼時候?充滿著人的個性的字體,刻在一張又一張信紙上,哪是甚麼時候的事了?


其實本是一個老掉牙,沒甚新意的故事,又教人有甚麼感觸?這就是電影的魔力。不同的時候,不同的人去看一個故事,總會找到不同的方位去將自己代入,成功找到了代入自己的位置、角色,就會喜歡上這個電影。老掉牙的故事,大家都總可找到方法去代入吧......


天真的七歲女孩,對將來的想像,想像自己將來的職業,想像自己將來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每一個也試過吧?記得小時候也對將來的理想充滿幻想的,想要成為太空人、想要成為考古學家等等,對每一種可能都充滿想像。同時對每一種可能都充滿肯定。

相反,現在呢?

我們有對我們現正做的事充滿肯定嗎?我們有成為,小時候,我們想要自己成為的人嗎?若果七歲的我們知道,她的將來是就這樣,會失望嗎?知道我們當上了「OTHERS」,仍會說 一句「I LOVE YOU」嗎?

我們究竟想要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談末日


談到末日,有人大說害怕,有人不敢想像,有人隨遇而安。選後者最好。不是嗎?一向也有說「We never know tomorrow or accident comes first.」,與其害怕著末日,不如害怕「accident comes first」。末日預言,要害怕嗎?反正,要發生的無論你多害怕也終究會發生。

更多的是,大家都在「末日」之說來點浪漫,甚麼末日party、末日live show,以致在12月22日又有很多重生party、重生live show。又有的嚷著趁末日來臨,對自己好一點,吃喜歡吃的,玩喜歡玩的,我說,對自己好一點,是每天都該做的事吧,不過趁這個「末日」,「無後顧之憂」的日子,對自己更好一點,做些一直都沒勇氣做的事,還不錯的。

有些事很想放下,有些人很想忘記,但又跟自己說「反正都末日了」,放不下又怎樣?好吧,然後又再跟自己說「若果沒有末日,我就乖乖的放下好了」,說到底,還是惰性,還是懦弱,怕面對。要找個理由,找個藉口,才可趕自己move on。





Thursday, October 25, 2012

品嚐文字

《趁熱品嚐》小川系

《蝸牛食堂》小川系

《吐司:敬!美味人生》
史奈傑(Nigel Slater

《Cafe Brunch星期天的料理時光》
鄭榮仙

《我不是壞蛋》歐陽應霽 

《快煮慢食》歐陽應霽 


最近喜歡上一切關於吃、關於食物的文字。

原來,舌尖上的感受、味蕾對我們回憶上的影響是這麼強烈的。任誰都會說自己母親包的餃子是最好的吃,就是這個簡單道理。媽媽的餃子包含的回憶不只是餃子獨有的味道,更包含了跟媽媽一起包餃子的那刻快樂的時光。

食物包含的回憶,只要那味道再次與舌尖踫上,回憶就像得到釋放般湧出、四散。

或許是令人懷念,或許是令人哀傷。有時我們會努力尋找那相同的味道,有時我們會揭力避開那味道,而那味道及附帶的回憶、感情,則早已刻到腦海中,揮之不去。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這個時代,
這個世界,

就算不是灰暗,也是深藍吧

Tuesday, January 31, 2012

城市:其一

凝望著天空,彷似一片沉寂之時,那邊廂傳來叫賣聲、母親教子的吵罵聲、這邊廂傳來少女們的笑聲、店舖播放著流行曲的樂聲。再而是車聲、腳步聲、雀鳥聲也偷偷地滲入其中。腦中仍然是一片空白,卻又好像想起了甚麼。

城市就是這般紛雜難瞭,如同我們的思緒。

Friday, November 18, 2011

我們的悲情城市



重看《悲情城市》,仍是感動。

《悲情城市》講述台灣的「二二八事件」,抗戰勝利,日本撤難台灣,陳儀部對進駐之後所發生的事情。「二二八事件」是國民政府的禁忌,一直都不想去提起,對於台灣人,更加是不想憶及的往事。直至八十年代中期,國民政府對電檢都非常嚴厲,一有反對國民政府的聲音,就會遭到禁播。而《悲情城市》正好描述了那一個國民政府不想提起的動盪、悲情的時期。

侯導的《悲情城市》中,沒有強烈的控訴,而是默默的、靜悄悄的去呈現時代的憂患,時代變遷底下百姓的命運。作為一個中國人(?),面對戰火、國家的分裂、時代的洗禮,百姓究竟是如何去生存? 時代的洗禮從來都毫不留情,梁朝偉(當時梁朝偉還未煉成似要電死人的眼神,不過就已用眼神去演戲了)飾演的老四,於小時候從大樹掉下,以至聾啞,但最後都被國民政府抓起來,不知下落。電影到最後,仍能保住性命的,就只老三,但他從獄中出來後,就已經神智不清了。

老大陳松勇道出的一句「我們本島人最可憐,一下子日本人,一下子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這不也是我們香港人的命運嗎? 香港一路走來,有過暴動、有過鎮壓、經歷過八九民運的打擊、數次金融風暴、沙士、廿三條等等,而九七殖民政府離開之時,大量香港人移民,沒移民的也申請BN(O)作一個保障,如今回歸已超過10年,我們的身份我們自己仍沒法確定,我們會說自己是British Nation(oversea)嗎? 我們會說自己是中國人嗎? 而「香港人」這個身份,面對內地各種的壓力,我們又可如何為保留香港的獨立性而周旋到底?

我們香港何時才可拍出一套屬於我們自己的《悲情城市》?

Saturday, October 22, 2011

運動許諾的,是未來的勝利;而這些偶然時刻所許諾的,卻是這個當下與瞬間。這類時刻包括了,歡欣無比或悲劇至極地在行動中所經驗到的自由。(不行動根本不可能有自由。)這類時刻是先驗的,是史賓莎諾所謂的永恆,沒有任何歷史「結果」可以比擬,它們有如不斷擴張的宇宙中的點點繁星。

並非所有的欲望都指向自由,但自由是欲望被承認、被選擇、被追求的經驗。欲望所關切的,從來不只是擁有某事某物,還包括改變某事某物。欲望是一種渴求。對當下的渴求。自由未必能實現這種渴求,但它承認這樣的渴求是至高無上的。

今日,這樣的無限與窮人同在。

--John Berger

Friday, October 21, 2011

我們被甚麼佔領,又佔領着甚麼

對於政治,我不大了解,對於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也只有從課堂上、友人上學到的皮毛。所以我就只能從自身的經驗上去思考「佔領中環」,不過首先想到的卻是--我們被甚麼佔領?

還記得畢業後的第一份工很shit,老闆很shit,滿口說着推廣宣傳文化的話,但其實只想藉此賺更多更多的錢。我的position說是Production甚麼甚麼,但每天有部分時間要替她「目及」實個市,當時已經心諗:「仆街,咩料呀,叫我睇住個市!?」當然這個工作我是絕是對不稱職的,因為我根本就討厭亦不理解股票這回事。每天工作 OT至十時,薪金算起來比現在的最低時薪還要低(最初接受這個薪金是因為見工時她說了一句:「我呢d文化出版機構,比唔到多錢你,希望你唔好介意」),說好的文化理念...原來就只有中產文化。當時工作了一星期已經大嗌救命,其實我要抱怨的不是工作時間長、不是工作地點離家太遠,我就是為了新公司新工作感到沮喪感到失望...幾乎每天下班也得找個人來呻呻,聽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係咁架喇」、「你都無辦法架喎」,我很討厭「係咁架喇」,喂,咩「係咁架喇」呀,點解要係咁先?大家究竟有沒有想過,點解要係咁先?別人告訴我們工作就 OT 、就是辛苦、就是剝削、就是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依家談情呀?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究竟是甚麼時候,我們每遇到不公、不義的事,都會用「係咁架喇」及「都做唔到d咩」來安慰自己及別人?我們就是一直都被這兩句佔領了才會站不出來為自己說句甚麼、爭取甚麼。

「係咁架喇」確實是「好駛好用」的,為發展經濟、城市,我們沒有了天星、皇后、囍帖街、菜園村以及更多更多,一句「係咁架喇,都無辦法架」,甚麼都似是得到了答案,但真的如此嗎?我們被清拆的不只是一個地,而是城市以外的生活方式、社區文化,更甚的是我們選擇的權利,是我們的自由。繼續以一句「係咁架喇」來回答的話,恐怕最後我們連呼吸自由空氣的權利也會失去,剩下的只有一堆用作瞞騙大眾的數字(是我永遠看不明的數字)。

最後我發覺要去佔領甚麼,其實是因為我確切地想去重新奪回對自己命運以及將來的掌控。我們不是沒有選擇,我們只是被教育為不去選擇,我們可以揀的亦非只有他們給予的A、B餐,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更多更多,眼前是城市的生活,但其實我們是可以選擇田園生活的;眼前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但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別的生活方式;眼前是一個又一個的剝削,但其實我們不一定要沉默接受剝削,大前提我們要付出及去爭取。只要我們自覺,自覺我們自己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並非不重要,「Becasue 99 is not 100」。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Belle Époque

感嘆自己不是活在Belle Époque,
也錯過了Golden Age。
沒錯,往日的世界是美好,但卻沒有你、你、你、你和你。
雲遊太虛,發一場好夢再回來,
看! 今天微風送爽的,多好!

Saturday, August 13, 2011

想;想;想

週未在家,發覺自己有很多事想做,我想...

買一把新的雨傘;讀完那本未讀完的書;在陽光的下午於樹下午睡;在家中自己做一次creme brulee;然後自己一個人吃掉;看一齣感動得會哭電影;好好執一次房間;整理一次唱片架;在海灘浮浮沉沉一個下午;把自己的四個MPF戶口整合為一個;好好plan一下儲錢計劃;把自己那支流浪在外的結他接回家;執拾一次書櫃;在大草上野餐;到黑房曬一次相;畫一幅書;寫一個故事;做一次gym;一口氣吃一盒朱古力;醉倒一個夜上;跟每個友人說一句讚美他們的話;拍一輯無聊的相;跟自己好好聊一次天;

結果,是太忙/太攰/太多藉口...


Tuesday, August 9, 2011

烏龍茶

昨天午飯過後,到惠康逛了逛,想要買剛喝完的玄米茶。站在貨架前想了又想,還是沒有拿下玄米茶。最終呢,卻買了烏龍茶。

走回公司的途中想著:「為何我會買烏龍茶呀?」,忽然記起前兩天的夢...

夢中的我非常口渴,於是走進了一間舊式的茶樓(真是喝茶的那一種呀),老伙計來招呼我,我叫他介紹一下,問他這茶樓那種茶最好喝,他回答:「最好喝的是烏龍,不過你們這些年輕人多是不懂欣賞的,多會點綠喝。」,結果嘛,我於夢中點了烏龍茶,但老伙計還未把烏龍茶捧到,我就醒了。

所以也許是腦中的潛意識要喝那未喝到的烏龍茶呀,呷一口茶,還得要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