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感受.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感受.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20

蹲下來,陪你/我做一隻蘑菇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他每天都撐着一把傘蹲在房間的牆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的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隻蘑菇呀。

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裏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走來走去?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了一個漢堡開始吃,病人又問: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啦。病人覺得很對,於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其實……一個人可以帶着過去的創傷繼續,只要他把悲傷放在心裏的一個圈圈裏,不要讓苦痛浸染了他的整個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快樂的生活。當一個人悲傷得難以自持的時候,也許,他不需要太多的勸解和安慰,訓戒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個在他身邊蹲下來,陪他做一隻蘑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我知道一個人面對傷痛真的很難。
 
 
 






Friday, April 3, 2020

歲月靜好


張愛玲跟胡蘭成的婚書上寫著:
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前兩句是張愛玲寫的,後兩句是胡蘭成加上去的。

張愛玲是奇女子,文采非凡,她的一生亦非凡;胡蘭成一生是曲折、是拮据潦倒。張愛玲想要的是「簽訂終身」,胡蘭成卻期望歲月靜好。

歲月靜好,真的好難。

以前讀著這兩句,覺得胡蘭成是賣弄文采(胡蘭成本來就他媽的喜歡雕文嚼字),是因為沒有經歷過那個戰亂動盪的年代。去年六月至今,反送中到武漢肺炎,假抗疫真宵禁,既有解放軍,亦有美軍偵察機。由搶口罩到搶米、搶廁紙。

終於明白了「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意思。

歲月靜好,原來,真的好難。

Wednesday, January 30, 2013

來呀!2013







2013年之初,所有人都總是在忙碌著,計劃又好結算又好,我甚麼都不做,反正我甚麼也沒能看透。縱然還沒法看透2012年的因因果果,在看過幾部電影,聽過幾首歌,讀過幾本書之後,總算叫自己靜下來。別像瘋子一樣。要再起程還是繼續墜下去,希望也與人無尤。


蛇年,蘇民峰說肖虎的犯太歲。星座說巨蟹會混亂地過。來年是一個跳板,深谷,還是康莊大道也是個未知之數,會動就有風,我們活著,生活就回給你一些回應。就看看呀。






Tuesday, December 11, 2012

隨想


有時,我會想,是甚麼叫一些人分開,之後再重遇的?

常言道,「百世修來同船渡」,人與人之間,不知是多少世修來的緣份,才叫他們倆相識,到最後是怎樣,或就是算彼此早前修得了多少緣份。

那麼不論是甚麼關係的二人,若果是分開了,分道揚鑣,想必就是緣份已用光,沒有甚麼能留住二人的關係。那麼再次的重遇,然後很快地又再分道而行呢?那個「重遇」又是甚麼?是佛祖忽然發現計錯了數,發現原來還剩下二分緣份未用完,所以再叫二人踫一踫頭?

還是所有都是我們人類想多了?

曾經又有聽說過,人,無論是上一輩子還是下一世,在我們整段人生中,都在我們身邊轉來轉去,關係最密切的人,大概會有三十人。而這三十人,無論是上一輩子、下一世,無論我們活多少輩,也是會跟我們碰上。只是身份和角色會稍有不同。有趣呢。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文字/閱讀/自己


文字,於我而言,它的重要性在於,有些事、有些感覺,我必得循著文字去溢出,不是濫情,不是做作,而是在於,笨拙,就好像不把事情、感覺好好的靠文字去表達出來,就沒有辦法去思考一樣。不打出來,寫出來,腦袋就沒有辦法去思考問題,文字,於我而言,是我的思考方法。

如果不把思緒用文字轉化出來,就好像,沒法對自己詢問,也沒法跟自己有更深的溝通,愚蠢,但簡單。

難過的時候,喜歡讀書,就算是無補於事,也,起碼讀過一些書。

讀書,去讀一些他人的文字,也就像,看像他人的思考一樣。好看與否,就在於作者的那個心路歷情,是否坦白,文字混亂不要緊,坦白才重要。

讀大師級的著作,就是去讀他的氣度,如John Berger,於我而言,他的氣度最好看。字裡行間每每流露出來的都是他對生活、對人的熱愛,他的那個寫作狀態,每字都維持在一個很好看,很廣闊的氣度裡。

氣度無法如John Berger 般汪涵,但起碼能對自己做到坦白,就夠。


Tuesday, December 4, 2012

過去/現在/將來.我

《穿梭少女夢》(L'âge de raison,2010),講述的是四十歲的Margret收到七歲的Marguerite,七歲的自己寄給她一封又一封的信。Margret初的遺忘、不肯去承認,到最後可以接受自己的童年、過去,再去接受一個真正的自己。電影約一個半小時,電影的節奏很快,對白很多,用了大量的剪接去講Margret 及Marguerite。Marguerite寄給Margret的信確令電影生色不少,一封又封很花心思去剪貼的信件,令人聯想到七歲時候的Margret是一個怎樣的小女生。再想一想,自己對上一次收到寄信是甚麼時候?充滿著人的個性的字體,刻在一張又一張信紙上,哪是甚麼時候的事了?


其實本是一個老掉牙,沒甚新意的故事,又教人有甚麼感觸?這就是電影的魔力。不同的時候,不同的人去看一個故事,總會找到不同的方位去將自己代入,成功找到了代入自己的位置、角色,就會喜歡上這個電影。老掉牙的故事,大家都總可找到方法去代入吧......


天真的七歲女孩,對將來的想像,想像自己將來的職業,想像自己將來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每一個也試過吧?記得小時候也對將來的理想充滿幻想的,想要成為太空人、想要成為考古學家等等,對每一種可能都充滿想像。同時對每一種可能都充滿肯定。

相反,現在呢?

我們有對我們現正做的事充滿肯定嗎?我們有成為,小時候,我們想要自己成為的人嗎?若果七歲的我們知道,她的將來是就這樣,會失望嗎?知道我們當上了「OTHERS」,仍會說 一句「I LOVE YOU」嗎?

我們究竟想要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這個時代,
這個世界,

就算不是灰暗,也是深藍吧

Sunday, July 10, 2011

《紅在革命蔓延時》

《紅在革命蔓延時》 Le fond de l'air est rouge
Dir: Chris Marker



自由/和平/愛/公義

「迫使人民上街的是政府,但阻止人民上街的也是政府。」

「難道政府不知道上街的人民為的是自由與和平?」

自古以來,為和平、自由、公義的爭取,已經犧牲了無數,換來了的,是歷史的重演?重演又重演。為何這些是要爭取的?難道真的要用血與淚去換取才可凸顯其價值?執政者又知不知道這麼下去,沒有贏家,全都是輸家。

我們又是否可以忍氣吞聲的接受執政者、大財團的剝削、欺壓?而世界和平,並不是選美的佳麗才會說的,而是一個真真正正要達到的。但在這個年頭,大部份人都不再相信理想主義,更沒有對烏托邦的追求,大家也只是想「做好呢份工」,是大時代對所有人的一個洗禮,大家只想著做好自己的工作,有間屋,有飽飯,就夠。7.1遊行,廿二萬人上街,就是因為連最基本的也都失守了,「做好呢份工作」,呢份工每日做成十個鐘,叫我如何做得好!?做得好十個鐘之後,又會加到十二個鐘,叫我如何去做?更可悲的是,每天做十多小時,為的是一間屋,幾餐飽飯,這些要求也滿足不到... 不要再跟我們說「生活要有質感」,在香港,我們連生活也都快忘了,別跟我們說質感。不是說要去革命,但起碼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有力量去選擇,去拒絕妥協。

前人於半世紀前行過的路,是有血與淚,是我們不禁為了激動。而我們呢?我們又該怎樣?影片播完,留下的是否是有那半秒的回響,靜止了的螢光幕與及那空洞的眼睛?但願不止如此。

Monday, May 9, 2011


《千言萬語》

關於堅持,我們總是未能堅持到最後。
是勇氣問題?是耐性問題?
常言道「未到最後一刻也不能放棄」
等待最後一刻需要的是無比的勇氣、能耐。
距離最終的勝利仍有多遠?還有多少步要走?
勝利、理想國又是否在最後?

魯迅說過:希望是虛無的;
John Berger說過:絕望是虛無的;
Angelopoulos說過:我們不能全然的悲觀,樂觀亦然。

Wednesday, May 4, 2011

Let the Wind Carry Me


《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自上年HKAFF後便一直想過要看,終於都看到。沒甚麼的,只想一睹大師的風采。很喜歡電影的名字,中、英文都喜歡,「乘著光影旅行」所說的不正是我們嗎?作為觀眾,我們在電影院、在家中看影碟的時候,就是乘著光影旅行了,從那些光與影中,帶着我們穿梭空間,去到異地。我們問一問自己,有多少次因為這些光與影,而引起我們去旅行的衝動? 看《戀戰沖繩》會想到沖繩看看、《春光乍洩》後跟自己說一定要到阿根廷,縱使知道真實面貌未必如電影中的迷人,不過又依然很想親身一睹攝影師看過的美麗景象,這就是乘著光影旅行後留給我們的。至於英文Let the Wind Carry Me,所講的應當就是李屏賓本人了。

導演將李屏賓由behind screen帶到銀幕前,銀幕前的李屏賓還是會令人喜歡上的,他坦率幽默,對着鏡頭去剖析自己多年來的辛酸與孤獨,生活的兩難,為了工作而放棄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對家人有歉意,但卻無悔自己的選擇。喜歡銀幕後的李屏賓,因為他總是可以用一個畫面就去感動你,記得於電影院看到《太陽照常升起》的畫面,真的看得無言了,老實說姜文做導演的這套戲不算喜歡,但李屏賓卻把「某種東西」拍了出來,畫面叫人一看難忘。



李屏賓的作品包括:《Air Doll》、《挪威的森林》、《最好的時光》、《太陽照常升起》、《珈琲時光》、《花樣年華》、《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父子》等等。

題外話:放映完畢,有類似meet the audience的環節,導演關本良走出來講講話,有觀眾問「影片究竟有多真」,拜託,聽到「有多真」這問題就好鬼炆,問導演「影片究竟有多真」,你想導演怎答你!?想他答你「全是假的」?根本就沒有全然的「真」,又何需去問這些真真假假的問題。再者,這應當是觀眾自己的去討論、發現的吧?當然另一個導演去拍,又可能會出現另一個李屏賓,紀錄片就是這樣的嘛..「有幾真」這個問題於數十年前的紀錄片爭吵中都已結束了吧...

Thursday, April 28, 2011

35th HKIFF:《3D Pina》





29th March, 2011@ The Grand

Pina呀!Pina呀!
你走遠了我才走近。
直到你消失了,我才看清楚你。
不對,至少你沒有消失..
是光與影把你留住,
給我們在黑暗中擁抱你。

強勁的肢體語言;
痛楚、傷心、鬱結、散亂;
由動作一一直達我的心靈。
躍起、跳動、靜止、死寂;
所有的所有由肢體的擺動,由一個體達至全部。
視覺上的無限享受,
躍動間思緒上的又竟得來一刻平靜。

是甚麼把一切留住?


(求求你們快去看Pina)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最近學會某活動的人事上有變動,連帶的是某某處的權力角逐,權力使人腐化這話說的沒錯,哲古華拉認為權力使人腐敗,所以他一生沒有要成為當權者,而是跑去革命。哲古華拉避開權力做得真好,小小的學會,也能看得出那權力的鬥爭,有人做的沒錯但成了犧牲者,有人於權力鬥爭中勝利,他甚麼也沒失去嗎?或許不重要,但至少失去了我心中的尊重。

權力使人腐化,磨平了他們的稜角,稜角磨平後就再也不會長出,自始成了人云亦云,不斷盲目的要爬上高位的軀殼。面對不喜歡的,還是得承認好,會搞對抗會動氣,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表現,顧慮太多最後失去了自己,又何苦?稜角,我還是承認我喜歡為自己保留一點,磨平了就不是我。

哲古華拉的名言,Let us face to reality,loyalty to an Ideal.

借東西的人

菜園村的路費問題,令我想到着一直沒太多思考過的問題。就是為甚麼有些人會擁有路權?會擁有土地使用權?而我們要在那裡經過,要在那裡居住,就要給他們錢。我明我明,這裡我所指的「他們」是地產商嘛,地產商就是地產霸權維護的那群得益者呀嘛,但這地方不是大家的嘛?是誰有這個權力將屬於大家的土地分配?土地除了是我們,也是土地上的小動物呀!那獨佔的權力是一個人或一小人可以有的嗎?

人類呀,經常都把地球上的事物佔為己有,我們的東西不也是從地球上借回來的嗎?亞莉亞蒂懂的道理,我們人類春姨不明白,指責小矮人偷東西,那我們呢?我們所用的東西還不是從地球借回來嗎,但我們卻沒有小矮人感激借取之心,我們跟春姨又有何分別?

Wednesday, February 9, 2011

屋邨情懷

全球都在說Globalization,不停的全球化。全城人手中都有一部iphone、喝咖啡便去Starbucks、梗有間百佳超級廣場在左近....連鎖商品充斥街頭,連鎖商店越開越多,大型商場越建越密,不知不覺間,日常的生活都被商品化,甚至連我們的行為都被商品化。

忽然,好像有些人醒覺起來,開始反抗、開始發聲,同時開始思考香港的本土性。2010年的《打擂台》擁抱舊時代去面對新世代,懷舊情懷中尋找我們的路向、我們的身份。

今年,賀歲片《我愛HK》是大路的賀歲片,熱熱鬧鬧的群體戲,但確實比想像中好看,好看在於能夠在某情節找到共鳴。一句「港鐵年年賺錢年年加價」、一句「經西隧過一過海要六十蚊,真係仆佢過街」,縱然在戲中是有點突兀,但不知代表香港幾多人的心聲。而趕絕屋邨小舖的無良奸商領匯(戲中的領悟The Think),在戲中被曾志偉收購了,現實中當然不會這麼理想,不會有超人去解救我們...但這樣的情節至少替我們吐出一句不快的心聲。

在屋邨長大,戲中屋邨情節或多或少勾起了一些集體回憶。至少令我想起了兒時的點滴,放學後等着媽媽買給我的半份夾餅,八點幾就要吃飯,但下午校的我若吃一整份夾餅,晚飯就一定會吃不下,還好當時的小販會賣半份夾餅給你。午馬飾演的李鹵味令我憶起舊時屋企樓下,真的有個賣鹵味的肥嬸嬸,她的鹵水鵝非常好吃!還有鹵水雞腎、豬耳等,那是種令人回味的味道。

住屋邨最熱鬧就是過時過節。中秋節,早在一星期前就會在走廊點燈籠玩蠟燭。端午節,大家又會在走廊包糉;而且凡是節日作為小朋友的我們都放假嘛,走廊的最佳用途就當然是玩喇,玩玩「1、2、3紅綠燈」、「狐狸先生幾多點」等等!玩累了,就跑到樓下買汽水飲,再買兩包紫菜吃(沒記錯的話紫菜兩包賣5毫子),身水身汗的又到晚飯時間,充份體驗「兒時不識愁知味」。

那些舊日情懷,粗糙但具人性。現在呢,世界變了,時間縮短了,但距離遠了。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



《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

英國兒童文學改篇,電影微細的但感動。
對生活的奇想;有些小矮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的夢幻與寫實細膩的影像畫面;人類男孩對自己生命的無力感與小矮人自知力量微小卻全力的活着;小矮人亞莉亞蒂全力活着的同時不得不對現實妥協,縱然喜歡人類男孩但深明要繁衍後代跟史比拿生活下去。一切一切都沒有定斷,所有事物都像青草被微風吹過後又平靜起來。

沒有童話不童話,沒有絕對的壞人與百分百好人,沒有是不是happy的ending,只有活下去,一切才會繼續出現。

動畫... 還是2D的好。


阿雪,這張送你的!

Tuesday, January 18, 2011

silence is silent

有太多事情想要說,有太多感受想要講。結果,卻一點也說不出來。

Monday, December 20, 2010

火鍋好年華

上星期五(12月17日)入冬最寒冷的一天,相約了友人F及友人P到元朗好年華打邊爐,短聚一下,好年華未如此多人過,相信大家都要襯着天氣寒冷而打打邊爐暖身吧。

友人P的家庭狀況起了變化,友人F說了一句「welcome to join us」(our single-parent family team),隨即我跟友人F是哈哈大笑,而友人P就當然是苦笑喇。也難怪,滿以為自己這廿多年的幸福會永遠的延續,廿多年來學習的對象終究要瓦解...還要加上我們的一句「接受現實吧」!沒有甚麼事比傷害他人更可怕,友人P的家庭被她的爸爸一手摧毀了,而且更是以後患無窮的方法,傷害了整個家庭的所以成員。

好吧,這些事情又引起了我們對彭浩翔《出埃及記》的討論,是否真的有殺男人組織去對付這群以下半身思考的生物,又或者是否真的需要有這個組織?曾經說深愛過,子女也有幾個的,要變心也不需要任何先兆,變心後就好似從來都沒有愛過般,傷害對方要多深有多深,作為旁觀的,別人的家事不好插手,但也忍不住問句「要做到這個地步嗎?要把對方逼死才安心嗎?」。而最令人氣憤的是,變了心的那一位,竟然還可以理直氣壯的對女兒說道理,認為自己行的每一步也是對的。天呀!

希望友人P及她的媽媽心情可以盡早回復吧,沒有男人,你們的世界可以更精彩!:)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呼吸生活

呼吸土地音樂會。

呼吸是我們所需要的,呼吸的輕而易舉、呼吸的必然,都令忘記了我們正在呼吸。像跟土地的關係一樣,我們誕生了,學着走路,直到我們死後回歸土地,土地一直都伴隨着我們,就是因為關係太密切,密切得我們都忘記了他的存在。人類太愚蠢,往往要我們即將失去的時候,才發現他的存在、他的重要性,才發現所有事情都非必然的。

土地跟我們的關係是甚麼?跟一個城市人的關係是甚麼?看到村民們都很努力去保護自己的家園,我或多或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與土地當中所生產了的感情是怎麼樣的。當你自小就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時,感情就很容易產生。而農村的土地,所包含的除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所需外,還包括了很多小動物、小昆蟲的生活、居所。

在土地上赤着腳,感受得到的是泥土的濕潤。
在草地上任由小動物、小昆蟲在身邊爬過,嘗試跟土地上的一草一物建立關係。
在大樹下,閉上眼睛,想着大樹下所曾經發生的事情,它想必定見證了很多快樂、很多憤怒、很多傷心、很多改變。臨走的時候輕聲的說一聲「謝謝」,謝謝你替我們擋風擋雨。

人跟土地很久以前就一起生活、互相靠依的,是我們背叛了,我們把混凝土密不透風的倒在土地上,土地的呼吸消失了...

深信大自然的一草一物都有生命,都可以跟人溝通,都可以跟人有感應,只是在於我們肯不肯放下「人類」的身份,去跟土地上的一切,大自然的所有去作心靈的溝通,去建立關係。用藝術用音樂去喚醒人們,因為我們需要再跟土地並肩着。

Friday, October 8, 2010

世界這樣大

有些時候總會聽到有人對他們自己大學時所讀的學科抱怨,「甚麼沒大用途」、「好廢」、「唔知為乜」、「也是為了碌入大學」等等形容,我就剛好相反,當然從來都沒有討厭過SCM,時間愈耐就愈慶幸自己是從SCM走出來,是個厘米人。先不說那些很知識理論技能,單單是Linda、Hector、Phoebe、呀Kim等等一直給我們無形的想法就足夠以之而慶幸--個pool可以好大,應該甚麼樣的想法也可容納。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聲音,沒有那一種是對,那一種是錯,絕對是可以共存的。這個想法,應該是3年來一直都被潛移默化於我們的腦中。

當時並不太明白,離開校園,才發現,「大家一起玩」的想法並非常見,多數人都普遍地喜歡排除異己,跟自己意見不一的就要攻擊,come on,世界這麼大,人的心胸卻可以這般狹窄,除了自己,其他人都容不下。回想當時SCM的老師們,原來都在指引我們得到一些可貴的寶藏。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我們都在甚麼地方遺下了自己的一角

我們於成長的路程上究竟學到了甚麼?我們得到過、失去過、跌過、痛過、哭過、笑過。我們成長了,回頭一看,最怕自己在成長路途中死掉。所指的死掉,並非肉體上的死掉,而是我們以某個形式的死掉。

以某個形式死掉後,我又們又剩下了甚麼?剩下了一個為工作疲於奔命的軀體?還是甚麼都不能再感到滿足的靈魂?

很難想像有一天自己不會再為藍天白雲而抬頭,很難想像有一天自己不再為陣陣微風吹過而滿足,更想像不到自己有一天不再為友人們的爛gag而歡笑。大人們常說:「總有一天小伙子會長大」,但我總不明白大人的世界,所以也許我還是個還未透徹長大的小伙子。

當我們還在那「未透徹長大」的瓶頸位置時,於那歇力的去拯救自己免於以某形式死掉的那一刻,我們又好像掉失了一角。那個缺失... 說不出來,但自己卻很清楚自己掉下了一角。情況就像,我們不用說出口也會知道自己是個女的。感覺又像,我們不用去分析,也會知道自己是不喜歡吃那一種食物。同時我們知道,我們必需尋回那一個缺失,方可繼續前進。

報紙上新聞中的主角,前男友怒斬前女友... 那些不顧一切那些歇斯底里,是錯亂的同時,也是一種對寂寞的叫喊,對那掉失一角的叫喊,或許更加是對某種形式死去的自己的叫喊。

在找尋得到那落掉的一角之前,就請好好學習如何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