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友人們都會問我一句:「e..你種的小蕃茄如何?」
那就樣我一次過的說:「都死掉了!!」
唉呀,不要問我為甚麼,我要是知道為甚麼就會盡量避免了,不過我會再接再厲,再嘗試去種種小蕃茄的!希望今次成功吧,大家有何心得也要告訴我呀!
Sunday, December 26, 2010
Monday, December 20, 2010
火鍋好年華
上星期五(12月17日)入冬最寒冷的一天,相約了友人F及友人P到元朗好年華打邊爐,短聚一下,好年華未如此多人過,相信大家都要襯着天氣寒冷而打打邊爐暖身吧。
友人P的家庭狀況起了變化,友人F說了一句「welcome to join us」(our single-parent family team),隨即我跟友人F是哈哈大笑,而友人P就當然是苦笑喇。也難怪,滿以為自己這廿多年的幸福會永遠的延續,廿多年來學習的對象終究要瓦解...還要加上我們的一句「接受現實吧」!沒有甚麼事比傷害他人更可怕,友人P的家庭被她的爸爸一手摧毀了,而且更是以後患無窮的方法,傷害了整個家庭的所以成員。
好吧,這些事情又引起了我們對彭浩翔《出埃及記》的討論,是否真的有殺男人組織去對付這群以下半身思考的生物,又或者是否真的需要有這個組織?曾經說深愛過,子女也有幾個的,要變心也不需要任何先兆,變心後就好似從來都沒有愛過般,傷害對方要多深有多深,作為旁觀的,別人的家事不好插手,但也忍不住問句「要做到這個地步嗎?要把對方逼死才安心嗎?」。而最令人氣憤的是,變了心的那一位,竟然還可以理直氣壯的對女兒說道理,認為自己行的每一步也是對的。天呀!
希望友人P及她的媽媽心情可以盡早回復吧,沒有男人,你們的世界可以更精彩!:)
友人P的家庭狀況起了變化,友人F說了一句「welcome to join us」(our single-parent family team),隨即我跟友人F是哈哈大笑,而友人P就當然是苦笑喇。也難怪,滿以為自己這廿多年的幸福會永遠的延續,廿多年來學習的對象終究要瓦解...還要加上我們的一句「接受現實吧」!沒有甚麼事比傷害他人更可怕,友人P的家庭被她的爸爸一手摧毀了,而且更是以後患無窮的方法,傷害了整個家庭的所以成員。
好吧,這些事情又引起了我們對彭浩翔《出埃及記》的討論,是否真的有殺男人組織去對付這群以下半身思考的生物,又或者是否真的需要有這個組織?曾經說深愛過,子女也有幾個的,要變心也不需要任何先兆,變心後就好似從來都沒有愛過般,傷害對方要多深有多深,作為旁觀的,別人的家事不好插手,但也忍不住問句「要做到這個地步嗎?要把對方逼死才安心嗎?」。而最令人氣憤的是,變了心的那一位,竟然還可以理直氣壯的對女兒說道理,認為自己行的每一步也是對的。天呀!
希望友人P及她的媽媽心情可以盡早回復吧,沒有男人,你們的世界可以更精彩!:)
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或者改變

「無權弱勢的受壓迫者若果不認識壓迫的起源和原因,就不會挑戰剝削者和壓迫者,也就未能『賦權』。受壓迫者浸淫於『沉默的文化』中,就是因為壓迫者的價值、常規和文化主導了前者,令前者沉默、發聲不得。」-〈參與式發展與賦權〉莫昭如
打劫了公司的書來看,是講述莫昭如的創作的《或者藝術 或者革命》。早前做了跟尾的小狗跟老闆出去做關於紀錄片的訪問,我的角色當然是錄音以及密密寫喇。一邊做訪問的時候已經覺得這伙人好厲害,很熱血。年青的時候做了很多事去改變社會(或至少嘗試去改變社會),真正的熱血青年,火紅年代呀。他所做的創作都很社會性,很堅定。過了很多個年頭,經常示威遊行的日子不再,直認一個人自己的力量改變不了甚麼,但還是繼續做,還補上了一句「每個人都做的話,一起做就可以改變社會了」。所以他還是繼續實踐着信念。
書還沒看完,看了一半,有點期待後半講長毛的那部份。看完再share吧!
生、活
生病的時候,思緒在朦朧與清醒之間,這時的思考好像會有點不一,病倒了的一刻無能再為其他事情粗心,再要急的事也得放下。同時又得問問自己為何把自己的身體弄成這樣,又為何平時都不好好的善待自己的身體。城市人,一句「忙」就甚麼都可以放下,放下自己的身體不管,放下身邊的親人不理,跟朋友家人吃飯,也一句「忙」就大條道理的推卻得一乾二淨。「忙」得連自己連最親近的人都沒「空」理會了,除了工作、除了發展,腦中還會有甚麼?
大家都說城市人只有生,而沒有活。一切都來得太快,新推出的,新建立的,都沒來得及去適應就都已經變舊了。眼前略過無數事物,新新舊舊,哪一件我們可以留得住?又有哪一件與我們建立了感情? 生跟活分開了,意義又何在?活着的感覺是如何的? 微風吹過,輕拂你的面額,我們會感到活着;朋友們的微笑、問候,帶你窩心的感覺,我們會感到活着;生病的時候,母親用她那溫暖又粗糙的手貼着你的額上,那溫暖的感覺,令我們確確切切的感到活着。
要說生活,就來好好的踏踐這二字。
(寫於11月3日,生病了的那天)
大家都說城市人只有生,而沒有活。一切都來得太快,新推出的,新建立的,都沒來得及去適應就都已經變舊了。眼前略過無數事物,新新舊舊,哪一件我們可以留得住?又有哪一件與我們建立了感情? 生跟活分開了,意義又何在?活着的感覺是如何的? 微風吹過,輕拂你的面額,我們會感到活着;朋友們的微笑、問候,帶你窩心的感覺,我們會感到活着;生病的時候,母親用她那溫暖又粗糙的手貼着你的額上,那溫暖的感覺,令我們確確切切的感到活着。
要說生活,就來好好的踏踐這二字。
(寫於11月3日,生病了的那天)
Tuesday, December 7, 2010
Wednesday, December 1, 2010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夜咳
才11點多就爬到床上,習慣睡前於床上閱讀,不是因為閱讀可以催眠,而是認為總得在行程排得滿滿的生活中抽點時間閱讀,「沒時間」總是藉口。沒電腦的日子總會將閱讀時間提早,不用上上網,也不用check check email。昨晚,很早就爬上床,以為自己會比平常讀得多,但很快便有睡意,也許受是藥物的影響。似乎是可以有充足睡眠,卻整夜不的停咳醒,是夜咳呀,總覺得「夜咳」這名字很孩子氣,好像只有小孩才會夜咳般,用「夜咳」來形容自己總有點不對勁,但又找不到別的名字。
覺得有趣的是:「為甚麼咳也有早晚之分?」,而且是非常準確地晚上咳得厲害得很。但我的病學理論是:「睡覺」,有甚麼唔舒服就睡覺好了,睡醒了就會好,睡醒後沒有好過來的話才去看醫生。(哈哈)但是究竟「夜咳」、「日咳」、「寒咳」又有甚麼分別的呢?
覺得有趣的是:「為甚麼咳也有早晚之分?」,而且是非常準確地晚上咳得厲害得很。但我的病學理論是:「睡覺」,有甚麼唔舒服就睡覺好了,睡醒了就會好,睡醒後沒有好過來的話才去看醫生。(哈哈)但是究竟「夜咳」、「日咳」、「寒咳」又有甚麼分別的呢?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John Berger:《約定》

在讀John Berger的《約定》(Keeping A Rendezvous),有一章提起了西班牙的畫家Goya 畫的disaster of war,他的僕人問他為甚要畫法國人殘酷的行為,為甚麼要將他們表現出來。Goya回答他,他所畫的殘酷的手段, 人們痛苦及爭擰的表情,是要去提醒後世的人不要重滔惡行,要對殘暴的行為有所警剔。
我想這就是John Berger於第一章所講的「藝術審判那審判之人,為無辜之人申冤,向未來展示過去的苦難」。
時間久了,我們好像有些時間會忘了最初的起點,不過又總會遇到一些人、一些事去令你想起來。
(Goya 的有趣小故事:「他年輕的時候,因為覺得很麻煩費時而於畫畫的時候都避免畫手部,而將手部隱藏。」我看到這裡不禁笑了出來,這人不是很有趣嗎?)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呼吸生活
呼吸土地音樂會。
呼吸是我們所需要的,呼吸的輕而易舉、呼吸的必然,都令忘記了我們正在呼吸。像跟土地的關係一樣,我們誕生了,學着走路,直到我們死後回歸土地,土地一直都伴隨着我們,就是因為關係太密切,密切得我們都忘記了他的存在。人類太愚蠢,往往要我們即將失去的時候,才發現他的存在、他的重要性,才發現所有事情都非必然的。
土地跟我們的關係是甚麼?跟一個城市人的關係是甚麼?看到村民們都很努力去保護自己的家園,我或多或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與土地當中所生產了的感情是怎麼樣的。當你自小就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時,感情就很容易產生。而農村的土地,所包含的除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所需外,還包括了很多小動物、小昆蟲的生活、居所。
在土地上赤着腳,感受得到的是泥土的濕潤。
在草地上任由小動物、小昆蟲在身邊爬過,嘗試跟土地上的一草一物建立關係。
在大樹下,閉上眼睛,想着大樹下所曾經發生的事情,它想必定見證了很多快樂、很多憤怒、很多傷心、很多改變。臨走的時候輕聲的說一聲「謝謝」,謝謝你替我們擋風擋雨。
人跟土地很久以前就一起生活、互相靠依的,是我們背叛了,我們把混凝土密不透風的倒在土地上,土地的呼吸消失了...
深信大自然的一草一物都有生命,都可以跟人溝通,都可以跟人有感應,只是在於我們肯不肯放下「人類」的身份,去跟土地上的一切,大自然的所有去作心靈的溝通,去建立關係。用藝術用音樂去喚醒人們,因為我們需要再跟土地並肩着。
呼吸是我們所需要的,呼吸的輕而易舉、呼吸的必然,都令忘記了我們正在呼吸。像跟土地的關係一樣,我們誕生了,學着走路,直到我們死後回歸土地,土地一直都伴隨着我們,就是因為關係太密切,密切得我們都忘記了他的存在。人類太愚蠢,往往要我們即將失去的時候,才發現他的存在、他的重要性,才發現所有事情都非必然的。
土地跟我們的關係是甚麼?跟一個城市人的關係是甚麼?看到村民們都很努力去保護自己的家園,我或多或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與土地當中所生產了的感情是怎麼樣的。當你自小就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時,感情就很容易產生。而農村的土地,所包含的除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所需外,還包括了很多小動物、小昆蟲的生活、居所。
在土地上赤着腳,感受得到的是泥土的濕潤。
在草地上任由小動物、小昆蟲在身邊爬過,嘗試跟土地上的一草一物建立關係。
在大樹下,閉上眼睛,想着大樹下所曾經發生的事情,它想必定見證了很多快樂、很多憤怒、很多傷心、很多改變。臨走的時候輕聲的說一聲「謝謝」,謝謝你替我們擋風擋雨。
人跟土地很久以前就一起生活、互相靠依的,是我們背叛了,我們把混凝土密不透風的倒在土地上,土地的呼吸消失了...
深信大自然的一草一物都有生命,都可以跟人溝通,都可以跟人有感應,只是在於我們肯不肯放下「人類」的身份,去跟土地上的一切,大自然的所有去作心靈的溝通,去建立關係。用藝術用音樂去喚醒人們,因為我們需要再跟土地並肩着。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想要買一條紅裙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HKAFF: 《Paprika》

跟友人CMates V看了今敏的《Paprika》,看的是加場,原本的兩個場次很快就爆滿,本打算「算了吧,反正於土豆看過一次」,幸好加場的時候還是買了飛。於大銀幕下觀看,才真正感受到影片的氣氛、精神。再言就是導演的畫功、仔細的設計,他所花的心思,要於大銀幕下才可統統的感受得到。若用我們的language來說,就是:「堅好睇!」。
自小經常會發各種古怪陸離的夢,《Inception》一上映時即很期待的去看,本已覺得影片中所創造的夢太「正常」、太邏輯,再與今敏《Paprika》中夢的意識再比一下,就真的一下子被比下去了。《Paprika》中的夢沒有界限,想像是無窮,可延伸到不能觸及的地方,時間及空間的界限都打破了,可以去到無限的遠。夢打破了線性的敍事,空間的限制,要說的故事可能是同一個,可能是兩個、三個、四個,也可能是沒有。或許本來就沒有要說明故事的必要,自己去發現,去從那蒙太奇的碎片去各自找尋自己失落了的東西。呀,這不就是我們的夢嗎? 那些清醒過來後也都摸不着頭的情節呀。

《Paprika》中玩偶的parade更展示出夢的繽紛,成功將夢的奇幻呈現。


我又不會說《Inception》是抄襲《Paprika》的,最多是appropriate吧。但同是關於夢的作品,以夢的題材去說故事的話,今敏就是廣闊得多,夢幻的效果也強烈得多!《Inception》被電影的敍事性、邏輯性,扎得緊緊,超越不了。
當大家都將3D animation 捧得高高的時候,我還是鍾情於2D的動畫,那種美是3D不可觸及的。最可惜的是今敏的作品只可於《Paprika》止步,今敏於今年的8月病逝了,他留下了「夢幻」及「可能」給我們,完場的時候,聽到大家在拍掌,掌聲希望可以傳遞到天堂上的今敏那裡。R.I.P.
P/S 同場小故事:話說於放映途中,坐我旁邊的女人不停的吃不停的吃,吃過了雪糕喝可樂之後是吃薯片,她似於戲院用膳多於看電影。放映完畢後,友人V問我:「你旁邊的人吃的薯片味很濃,我也聞得到,更何況你是她的鄰座,你剛才一定在咒罵她吧。」嘻嘻,真了解我,她的薯片味及吃薯片的聲音真的很滋擾,她邊吃薯片我邊咒罵她:「又吃雪糕又喝可樂又吃薯片,痾死你呀!」

另一套是跟友人雪於HKAFF看了的,今敏的作品,《Tokyo Godfathers》。
Tuesday, November 9, 2010
交換一個故事
我的表妹燕姍,比我小兩歲,姑姐的女兒。
她跟我長得最似,鼻的高度、眼的神情,以及臉形都有點相似。相比起我的兩位堂姐,這個表妹更能看得出我們當中的血緣。我們關係不算太親,始終一年只見一兩次面,不過對她有種莫名的感覺,總覺得我們好像被某些事情於背後連繫上,我相信她應該也有相同的感覺,如果事情真的如我所想般,那麼那個連繫着我們的「某些事情」一定就是姑姐了。天堂的姑姐。
我們很小的時候姑姐已離開了,對姑姐的印象不深,深刻地留在腦海裡的是陽光下姑姐的背影,她回頭過來對着我笑,她的臉我看不清,但我就是知道我喜歡姑姐,我也知道姑姐同樣是喜歡我的。也許你會問我:「親戚呀!不都是會喜歡的嗎?」,抱歉,在我們家可不是呢..!
跟表妹面對面時,心裡真的會想:「她..跟我生得好像呀」...姑姐剛離開的時候,表妹整個人也變了,常流連在外,臉上的笑容也消失了,最後離家出走,當時擔心表妹,也怕跟姑姐連繫就此斷裂。她再次回家的時候,可以於她臉上再見得到屬於她的笑容,沒有一絲要向她說教的意欲,她回來了就好。
下星期五,我這位表妹就結婚了,衷心希望她可以得到幸福。
告訴了我跟表妹的故事,要在甚麼時候也回我一個故事呀。
她跟我長得最似,鼻的高度、眼的神情,以及臉形都有點相似。相比起我的兩位堂姐,這個表妹更能看得出我們當中的血緣。我們關係不算太親,始終一年只見一兩次面,不過對她有種莫名的感覺,總覺得我們好像被某些事情於背後連繫上,我相信她應該也有相同的感覺,如果事情真的如我所想般,那麼那個連繫着我們的「某些事情」一定就是姑姐了。天堂的姑姐。
我們很小的時候姑姐已離開了,對姑姐的印象不深,深刻地留在腦海裡的是陽光下姑姐的背影,她回頭過來對着我笑,她的臉我看不清,但我就是知道我喜歡姑姐,我也知道姑姐同樣是喜歡我的。也許你會問我:「親戚呀!不都是會喜歡的嗎?」,抱歉,在我們家可不是呢..!
跟表妹面對面時,心裡真的會想:「她..跟我生得好像呀」...姑姐剛離開的時候,表妹整個人也變了,常流連在外,臉上的笑容也消失了,最後離家出走,當時擔心表妹,也怕跟姑姐連繫就此斷裂。她再次回家的時候,可以於她臉上再見得到屬於她的笑容,沒有一絲要向她說教的意欲,她回來了就好。
下星期五,我這位表妹就結婚了,衷心希望她可以得到幸福。
告訴了我跟表妹的故事,要在甚麼時候也回我一個故事呀。
HKAFF: 《詩》

《詩》(李滄東)
HKAFF除了今敏外,就只看了《詩》,跟IFF的友人Lu看的(好吧!大家都不是IFF的了),李滄東的作品,是一齣連blurbs都沒看就進場看的電影,不差呀,雖然看過後都聽人說這電影很長很悶,但「長」跟「悶」的電影對CIL人來說算得上甚麼,才俱俱的140分鐘,其實絕不算長,而且也叫做有故事性了吧!記得yr 1時於hector的課看《wavelength》(196x年),那次的經驗帶來的是人生第一次對既有電影觀念的深深打擊,自此之後沒有甚麼接受不到,沒有甚麼叫「悶」。其實現在重看的話,那個震撼當然沒有了,不過真的多謝當年的《wavelength》替自己打破了第一道牆。
說回《詩》,不算是自己很喜歡的類型,但一點也不討厭,喜歡電影用了很多很多環境聲,風聲、蟲叫聲、水聲(水聲是特別多的)等等,沒有配樂(我自己沒有留意到配樂,但不肯定是否100%沒有)。大量的環境聲,令電影很自然,淡淡的時間在流逝。觀眾慢慢被自然的聲音引領到電影的大自然的世界中,感受着婆婆所看到,所感受到的美,而演員(婆婆)的演技也是淡淡然,卻很清楚的把角色的孤獨感覺傳遞出來。
電影開始是河流,終結也是河流,人就隨着河流飄到想要到達的地方吧...
Wednesday, November 3, 2010
沒甚麼書的圖書館
其實為甚麼公共圖書館的藏書及種類都比大學圖書館少,而且呀更新又慢得很,預約那些較熱門的書,都不知要等多少個月才預約得到,開放時間又短得很!
政府建一個公廁都幾十萬的時候,為甚麼就不能添置多一點書,加開多一點時間呢?
若果真是這樣的話,我想我交稅也會交得樂意一點的。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10月28日天氣涼了
天氣清涼 嗅得到涼風的氣味
看得到落葉的淒清
秋天 還是 冬天
還來不及說要秋愁 冬天就來了
用皮膚 用鼻子都感受到
冬天就這麼來了
好吧!冬天是快樂的!
說着笑 吃着火鍋 喝口熱茶
快來 快來 約我去吃火鍋
看得到落葉的淒清
秋天 還是 冬天
還來不及說要秋愁 冬天就來了
用皮膚 用鼻子都感受到
冬天就這麼來了
好吧!冬天是快樂的!
說着笑 吃着火鍋 喝口熱茶
快來 快來 約我去吃火鍋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立新不一定要破舊

《東風破》的故事有關義莊、中醫館福源等一些可以稱為「舊世界」、「上一代」的產物。當場戲中除了一些老演員如Teddy Robin、苗可秀、邵音音外,亦有年青的演員官恩娜、周俊偉。電影的剪接、攝影以及說故事的技巧都令我看得很不舒服(甚至連服裝也看得很不舒服,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女性,會穿boot的嗎?不是軍boot呀,是及膝裙襯boot喎!I wonder..)。其實有點認為是「捉到鹿但不懂脫角」,義莊喎!中醫館喎!只是聽到這兩個名字都覺得有趣了,特別是義莊呀,幻想一下就覺得會有很多故事發生。奈何結果出來的是故事結構鬆散乏力,亦沒有帶出義莊有趣的故事。
最近的電影都好像有點傾向談談舊世界舊產物,《打擂台》當然拍得比《東風破》好,但當中都包含了,年青一代跟老一輩的相處/交流。這幾年都莫名的興起了「懷舊」潮,上一代的長輩又紛紛的對年青人,「八十」後加以評論、評擊,懷舊起來,好像昨天總比今天好,以往人、事、物都勝過今天的。
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持要淘汰舊的,舊樓要拆,舊區要重建。感覺就好像... 有你就無我,有新就不能有舊。但其實呀,舊事物很好,包括了很多我的感情,大家的故事,但新的也不一定就是差呀。我們應該可以擁抱舊事物去迎接新的世代的吧!兩這皆有,不是更好嘛?
我們會用Photoshop的同時也用菲林相機呀,我們看《阿凡達》3D之外,也看希治閣呀!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我買我戀上

前兩晚於家中看了《Confession of Shopaholic》,不是首次看這影片了,是重看的。電影只是普普通通的荷里活輕輕鬆鬆show靚衫的電影。有趣的是關於電影的內容--購物狂shopaholic,其實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有潛藏購物狂的因子!?而自己的身體內又是否有潛藏的因子?
不如一起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否想購物發洩?
2.遇上sale的時候,會不會跟自己講「很難得sale呀,看看無妨」,然後不知不覺間買滿了雙手衣物?
3.明明買了很多多餘的,卻跟自己說「很抵呀,沒關係吧,總會有用的」。
4.家中有沒有衣物是買回家已有半年以上,但仍沒有穿過/用過的?
5.有沒有試過買回家後才發現已有相似的物件?
6.是否擁有15對鞋以上?
7.是否擁有15個手袋以上?
8.買了新衫回家,看到衣櫃後卻後悔起來,不過於下一次shopping時又忘記了那後悔?
9.當家人/朋人問你:「你又買衫呀?」,你不用3秒便會回答:「唔係呀,真係好抵呀。」(但明明就是「係呀,買了呀」,第一句卻回答「唔係呀」。)
(不用擔心,其實答了是還是否,我也無從判斷你是否shopaholic的,哈哈:p)
但難道真的是像流行曲的歌詞般,「我買我戀上,欲望,幸福又平常」,又或是如廣告所言,「好天氣買鞋,落雨買鞋,心情好買鞋,心情唔好買鞋,買鞋、買鞋...」。
怎樣,你喜不喜歡shopping的?那你是否Shopaholic?
Monday, October 18, 2010
Friday, October 8, 2010
世界這樣大
有些時候總會聽到有人對他們自己大學時所讀的學科抱怨,「甚麼沒大用途」、「好廢」、「唔知為乜」、「也是為了碌入大學」等等形容,我就剛好相反,當然從來都沒有討厭過SCM,時間愈耐就愈慶幸自己是從SCM走出來,是個厘米人。先不說那些很知識理論技能,單單是Linda、Hector、Phoebe、呀Kim等等一直給我們無形的想法就足夠以之而慶幸--個pool可以好大,應該甚麼樣的想法也可容納。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聲音,沒有那一種是對,那一種是錯,絕對是可以共存的。這個想法,應該是3年來一直都被潛移默化於我們的腦中。
當時並不太明白,離開校園,才發現,「大家一起玩」的想法並非常見,多數人都普遍地喜歡排除異己,跟自己意見不一的就要攻擊,come on,世界這麼大,人的心胸卻可以這般狹窄,除了自己,其他人都容不下。回想當時SCM的老師們,原來都在指引我們得到一些可貴的寶藏。
當時並不太明白,離開校園,才發現,「大家一起玩」的想法並非常見,多數人都普遍地喜歡排除異己,跟自己意見不一的就要攻擊,come on,世界這麼大,人的心胸卻可以這般狹窄,除了自己,其他人都容不下。回想當時SCM的老師們,原來都在指引我們得到一些可貴的寶藏。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我們都在甚麼地方遺下了自己的一角
我們於成長的路程上究竟學到了甚麼?我們得到過、失去過、跌過、痛過、哭過、笑過。我們成長了,回頭一看,最怕自己在成長路途中死掉。所指的死掉,並非肉體上的死掉,而是我們以某個形式的死掉。
以某個形式死掉後,我又們又剩下了甚麼?剩下了一個為工作疲於奔命的軀體?還是甚麼都不能再感到滿足的靈魂?
很難想像有一天自己不會再為藍天白雲而抬頭,很難想像有一天自己不再為陣陣微風吹過而滿足,更想像不到自己有一天不再為友人們的爛gag而歡笑。大人們常說:「總有一天小伙子會長大」,但我總不明白大人的世界,所以也許我還是個還未透徹長大的小伙子。
當我們還在那「未透徹長大」的瓶頸位置時,於那歇力的去拯救自己免於以某形式死掉的那一刻,我們又好像掉失了一角。那個缺失... 說不出來,但自己卻很清楚自己掉下了一角。情況就像,我們不用說出口也會知道自己是個女的。感覺又像,我們不用去分析,也會知道自己是不喜歡吃那一種食物。同時我們知道,我們必需尋回那一個缺失,方可繼續前進。
報紙上新聞中的主角,前男友怒斬前女友... 那些不顧一切那些歇斯底里,是錯亂的同時,也是一種對寂寞的叫喊,對那掉失一角的叫喊,或許更加是對某種形式死去的自己的叫喊。
在找尋得到那落掉的一角之前,就請好好學習如何去尋找。
以某個形式死掉後,我又們又剩下了甚麼?剩下了一個為工作疲於奔命的軀體?還是甚麼都不能再感到滿足的靈魂?
很難想像有一天自己不會再為藍天白雲而抬頭,很難想像有一天自己不再為陣陣微風吹過而滿足,更想像不到自己有一天不再為友人們的爛gag而歡笑。大人們常說:「總有一天小伙子會長大」,但我總不明白大人的世界,所以也許我還是個還未透徹長大的小伙子。
當我們還在那「未透徹長大」的瓶頸位置時,於那歇力的去拯救自己免於以某形式死掉的那一刻,我們又好像掉失了一角。那個缺失... 說不出來,但自己卻很清楚自己掉下了一角。情況就像,我們不用說出口也會知道自己是個女的。感覺又像,我們不用去分析,也會知道自己是不喜歡吃那一種食物。同時我們知道,我們必需尋回那一個缺失,方可繼續前進。
報紙上新聞中的主角,前男友怒斬前女友... 那些不顧一切那些歇斯底里,是錯亂的同時,也是一種對寂寞的叫喊,對那掉失一角的叫喊,或許更加是對某種形式死去的自己的叫喊。
在找尋得到那落掉的一角之前,就請好好學習如何去尋找。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乘著光影旅行
《乘著光影旅行》
一雙眼睛,透過攝影機,帶給我們他所看到的美。
這就是我們為甚麼會喜歡上各種media的創作的原因。透過不同的媒體,就可以把我看到的、各樣的「美」帶給你看,而你亦同樣,就像magic般,讓我們都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Tuesday, August 24, 2010
Friday, July 2, 2010
Facebook : we are now friends
一直都懷疑facebook中,「AA and BB are now friends」這句說話的意義。難道我們的關係會因為那句 : 「...are now friends」就改變了的嗎 !?
人際關係由 ICQ轉移到 MSN再轉移到facebook,關係的虛擬化常引起我的疑問: 我切斷了online的sources,拔了lens線,是不是我們的關係也就切斷了。由「are now friends」變到「no longer friends」? 是你們只有我的 MSN、facebook,沒有我的電話、email,還是我們只是一對虛擬的網絡朋友 ? 我沒上MSN、沒上Facebook,不代表我不check email沒開電話吧。或許你會問我: 「喂,email也是靠網絡呀」,對呀,不過這是我最喜歡用的網絡方法。可能上班了,多用email,發覺用email聯絡真的不錯,那個即時性是容得下我的思考時間,沒有人會suppose十秒就reply那email,這好等我可以咀嚼一下友人們的感受、對話。另外,可能是我多話吧,email 可以有空間給你把多得像小說的話慢慢紀錄下來,好好思考過了再傳給朋友,而且亦少了那些「你在做甚麼」、「沒做甚麼」的對答,畢業沒有人會這麼寫email的吧。說著說著,MSN 真的有點像廢話生產器,你「hea」問然後我「hea」答,但耐何MSN提供得到的方便還是誘人的,只是我不會當它作跟朋友聯繫友誼的方法吧了。
而facebook呢? facebook 的性質又好像跟MSN不一樣,facebook 像一個虛擬的人際網絡普圖,但friends list中朋友的數量,又真正代表得到現實世界裡的朋友數量嗎? 留一句言,一句「生日快樂」,一句「long time no see」比甚麼都來得容易,不太熟的朋友,在沒我facebook之前,恐怕一句生日快樂也未曾跟我說過,太容易得到的祝福、問候也許又令我開始感到不真實的存在。
(P/S: 謝每位親口跟我說,sms祝我生活快樂的友人們)
人際關係由 ICQ轉移到 MSN再轉移到facebook,關係的虛擬化常引起我的疑問: 我切斷了online的sources,拔了lens線,是不是我們的關係也就切斷了。由「are now friends」變到「no longer friends」? 是你們只有我的 MSN、facebook,沒有我的電話、email,還是我們只是一對虛擬的網絡朋友 ? 我沒上MSN、沒上Facebook,不代表我不check email沒開電話吧。或許你會問我: 「喂,email也是靠網絡呀」,對呀,不過這是我最喜歡用的網絡方法。可能上班了,多用email,發覺用email聯絡真的不錯,那個即時性是容得下我的思考時間,沒有人會suppose十秒就reply那email,這好等我可以咀嚼一下友人們的感受、對話。另外,可能是我多話吧,email 可以有空間給你把多得像小說的話慢慢紀錄下來,好好思考過了再傳給朋友,而且亦少了那些「你在做甚麼」、「沒做甚麼」的對答,畢業沒有人會這麼寫email的吧。說著說著,MSN 真的有點像廢話生產器,你「hea」問然後我「hea」答,但耐何MSN提供得到的方便還是誘人的,只是我不會當它作跟朋友聯繫友誼的方法吧了。
而facebook呢? facebook 的性質又好像跟MSN不一樣,facebook 像一個虛擬的人際網絡普圖,但friends list中朋友的數量,又真正代表得到現實世界裡的朋友數量嗎? 留一句言,一句「生日快樂」,一句「long time no see」比甚麼都來得容易,不太熟的朋友,在沒我facebook之前,恐怕一句生日快樂也未曾跟我說過,太容易得到的祝福、問候也許又令我開始感到不真實的存在。
(P/S: 謝每位親口跟我說,sms祝我生活快樂的友人們)
Tuesday, June 29, 2010
Sunday, June 27, 2010
不是要說甚麼,而是真的認為自己不適合工作 (喂!有誰會大大聲的說自己適合工作的嗎),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也認為SI的是不適合工作呀,我是拜SI的呀。一工作,整個人就像沒甚麼input,當然地不會有甚麼output,這是令人最痛苦的,沒有outupt呀! 人生如何過 ! 日子如何過! 文字也好圖像也好.. 甚麼也好,沒有output,就像... 身體內有些不屬於自己的,正在身體不段游走尋找一個破口衝出來。或者說,「想嘔又嘔唔出」,這應該比較簡單貼切吧。工作在身(心),身心都會疲勞得很,下班後,腦中閃過的是工作,而不是創作,這不是一個痛苦的人生嗎? 想找時間靜下來想想,畫個畫,找一天靜下來,出外拍個照,奈何又只在床上看書、看戲、休息,白白的又過了一天假期,第二天又上班去,一個又一個的循環,想要打破,想要衝出困局,來一點新衝擊,來一點笑與淚。到何時才可以擺脫得到這困局,要到死的那一天嗎?
Thursday, June 24, 2010
Carrie 加油 !
剛畢業的友人 F,找到了工作,還要是她一向以來的 Dream Job,很是替她高興。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已是「恨咗好耐」的工作,跟自己的路很不同,不過她從來都是幸運的一個。
工作將會要面對的問題,是預料得到的,不過只說句「加油」及「always support you」已足夠了,朋友不就是這麼嗎 ? 真的,她開心,她高興就已足夠了。
Tuesday, June 22, 2010
原子彈
IFF 前同事 L 一早就投來一個原子彈 !
好過份呢! 也帶我走,帶我走呀 ! 這難道不是幸災樂禍嗎 ? 難道不是沒人性冷血的表演嗎 ? 不是一般的打擊,根本就是一個原子彈呀 !
一個email 沮喪了的卻是一整天呀...
好過份呢! 也帶我走,帶我走呀 ! 這難道不是幸災樂禍嗎 ? 難道不是沒人性冷血的表演嗎 ? 不是一般的打擊,根本就是一個原子彈呀 !
一個email 沮喪了的卻是一整天呀...
Friday, June 18, 2010
Wednesday, June 16, 2010
SATC

6月11日, 百老匯電影中心, 9:50PM, 友人fan、sam、celine、pam及fan之男友9, Sex and the City 2
無疑SATC是應該跟友人一起去看的,雖然我們錯過了SATC 1,但我們沒有再次錯過。跟友人去看SATC,感覺特別sweet,看到畫面中的6月11日,1986年,更令我們覺得,選今天過個日子沒有錯,Sex and the City and Happy Friday。
走進電影院,期待的不是一套電影,而是去跟老朋友見個面,聚聚舊,不要問我電影好不好看,你會問一個跟老朋友見面的人聚會好不好看嗎? 看見他們開心了,找到了跟自己的一個相處方式就好了。有時候,我們都總能從她們的身上找到自的影子,可能是明顯地投射到她們身上,也有可能是暗地裡產生投射。銀幕中四個人的成長,好像也告訴你,人終究會成長,花了6個season,2套電影,她們成長了,但成長了的同時亦保住了自我,她們跌蕩過迷失過後成長,而感覺就像當你迷茫的時候,會記起,有四個new yorker跟你都迷茫地成長過...
Sunday, June 6, 2010
廿一,六四
photo by Luna
六四,廿一週年,十五萬,今年大家仍在。
八九六四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如果去問問當今的九十後,終究很難會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香港的教育,本應好好教育下一代何謂六四,但卻沒有。不過沒所謂,終有一天,他們會自行去尋找出答案的,正如當年的我。
這麼多年了,一個所謂的強國,卻沒有強國的胸襟。到今時今日仍對民運人士打壓,仍然不斷的去抹殺六四的真相。打壓不斷,貪污不斷,著眼的只有當前的利益,這麼多年... 從來沒有一絲的進步,甚至退步了... 一個所謂的強國,沒有認錯,沒有承擔責任的胸襟。可恥!當年的愛國學生,卻被換來中國政府冠上歹徒的稱號,所謂愛之深恨之切,他對國家的感情,在歷史中,在血染的旗幟中已說明了一切。
六四到了今時今日,已成了一種精神,一種標誌,標誌著勇氣,標誌著人民對民主自由的心,標誌著那一段學生用血換來的歷史。再多的抹黑都已改變不了八九六四對人民象徵性。「人民不會忘記」、「不想回憶,未敢忘記」。
今年,香港政府對六四的打壓,警方以娛樂條例強搶紀念六四民主女神像及六四浮雕,我不知道,甚至害怕香港將來會變成怎樣... 我不知道我們還可以在維園悼念六四多少年... 但我知道路雖然遙遠,但我們不會放棄、會堅持到最後...
「毋忘六四、平反八九民運」
P/S: 那天的一句「我認為應該多關心社會」,我知那天你不是要說給的我聽,而且亦沒有任何動機,但,卻植根於我的心,卻當頭棒喝我,令我清醒過來,令我知道我要關心的,不應只是自己,謝謝你的那一句話。
Friday, June 4, 2010
打‥擂台

《打擂台》電影節同事 L 的心水之選,某天她回來後大喊《打擂台》很熱血,很喜歡很喜歡的說。
看畢電影,果真不俗。真的是熱血之選。
電影亦有如它的宣傳語句一樣「有笑、有淚、真好嘢」,電影的演員如梁小龍、陳觀泰、泰迪羅賓等都是七十年代的巨星,他們在戲中所演的七十年代有名拳師的徒弟,但自師父昏迷不醒後,拳館亦一厥不振。
從電影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功夫片的鋤強扶弱,亦不是那些「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打敗壞人,再成為拳師」的情節,而是苦練過後,還是三腳貓功夫,面對強敵,當然是不會僥倖的得到勝利。雖然都是違反了舊式武打片的情節,但現實不正活脫見是這樣嗎?
沒有拳師是永遠都好打的,拳怕少壯,但一個堅持,那怕是時不與我,那怕是年輕不再,只是握緊拳頭,就可以打出去,打出一條自己的路。我們這些八十後,被受批評,我們也該如戲中羅新師父所說的,「握住這個拳頭,就要打出去」、「一係就唔打,要打就要贏」,要贏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己。
Tuesday, June 1, 2010
Friday, May 21, 2010
愛與不愛
跟友人S說起了香港,愛香港、不愛香港,兩種感情矛盾的存在於體內。
喜歡去旅行,每個地方都想去,但老土的都要說句「離開是為了回來」。每次回到香港,都會更愛他一點。人在外,掛念的總會是香港的家人、朋友、小吃、氣氛、所有熟悉的事情。每次回到香港,就立即有回到家的感覺,一切都安好。
待在香港待久了,就開始不愛他,他的小圈子政治、政府商家對人的剝削、欺壓、對藝術及藝術家的不尊重... 每件事情都足以讓的我喘息不來了。這個時候又會開始想逃離,走得遠遠...
但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愛才會恨吧
喜歡去旅行,每個地方都想去,但老土的都要說句「離開是為了回來」。每次回到香港,都會更愛他一點。人在外,掛念的總會是香港的家人、朋友、小吃、氣氛、所有熟悉的事情。每次回到香港,就立即有回到家的感覺,一切都安好。
待在香港待久了,就開始不愛他,他的小圈子政治、政府商家對人的剝削、欺壓、對藝術及藝術家的不尊重... 每件事情都足以讓的我喘息不來了。這個時候又會開始想逃離,走得遠遠...
但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愛才會恨吧
Saturday, May 15, 2010
請見諒
若果我...
在街上明明是看到你,但也當你透明似的不跟你打招呼...
你就做個心好,主動叫我吧,就像以往一樣...
在你問我最近如何的時候,我不發一言,掉頭就跑...
你就放過我好了,我不會亂跑跑出馬路的...
在你跟我說話時,無論你向我說甚麼,我都只回你粗口髒話...
你就原諒我好了,粗口髒話都不會是跟你說了,我大概腦部function不了其他字句...
在街上明明是看到你,但也當你透明似的不跟你打招呼...
你就做個心好,主動叫我吧,就像以往一樣...
在你問我最近如何的時候,我不發一言,掉頭就跑...
你就放過我好了,我不會亂跑跑出馬路的...
在你跟我說話時,無論你向我說甚麼,我都只回你粗口髒話...
你就原諒我好了,粗口髒話都不會是跟你說了,我大概腦部function不了其他字句...
Tuesday, May 11, 2010
不是賴明珠的村上春樹
讀了村上春樹的《電視人》(又譯作《電視國民》),翻譯的不是賴明珠是張致斌。喜歡看村上春樹,是賴明珠的村上春樹,其他人譯出來的春上村樹都好像欠缺了甚麼似的...但久缺甚麼呢?我又說不出來呀(對呀!我就是這麼麻煩的。),就好似像是吃心太軟蛋糕時,中間的朱古力都不流出來呀,不是熱騰騰的朱古力呀。明明就是同一件事,但出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呀...
早在year 1 時Linda已給我們看了《電視人》中的同名故事〈電視人〉,當時已喜歡得不得了。過了數了才真的扚起心肝去借《電視人》來看,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除了〈電視人〉外,還有〈飛機〉、〈我們那個時代的民間傳說——高度資本主義前史〉、〈加納克里特〉、〈殭屍〉及〈睡〉,共六個短篇小說。每個故事都說得很現實,其實有點覺得是刻意的去表露這般的現實,其實感覺是較強烈的,可是我還是喜歡村上的長篇(賴明珠譯的那些呀),所以說...呀!我究竟是喜歡村上還是賴明珠呀!?
真的良久沒看村上呀,村上的舊作都比新的好,所以今次心血來潮的想看村上,選舊作來看好了。近年幾次興高采烈的把新書從書店帶回家,但都換來了失望,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叫我不敢拿起你的新作《1Q84》呀,我並非已不喜歡你...而是不想再失望,再失望我真的恐怕不會再看你的書呀!所以我決定等大家都說「村上回來了!」的那刻才跟你抱擁,這也不遲,我等你噢!
Wednesday, April 21, 2010
Monday, April 19, 2010
午後的寂寞
星期天過後,
星期一
吃過早餐,空閒沒事幹的午後,湧來了一陣陣寂寞的感覺。
喝杯咖啡,然後友人來電,說「不如見過面」。友人住得近還是比較好,說要見面,大概十五分鐘後就可以見個面。沒地方的話,大家的家也可以作個相聚點。沒甚麼原因,只是見見面說說笑,就算大家沉默也罷,也可短暫的把我從寂寞中拉扯出來。
莫名的平靜感,就是往往能從朋友身上得到的安慰。
Sunday, April 18, 2010
親愛的
人情債要還,飯債如是。
跟良久沒見面的同房終於得以見面,不是她忙就是我忙,終於我們的Time Line重疊了。一見面,還是不停的說說笑笑,就像以往。
跟這位同房過了三年的同居生活,要在盒子般的房內一起生活三年,其實一點也不易,但跟她都安然無恙的渡過了。
三年過後,成就了我倆當中的零隔膜,我倆就是如始赤裸裸的生活過,還有甚麼好裝,還有甚麼好扮,她一眼就可把我看穿,又亦一眼就知她想甚麼了。這份默契得來不易,一點點的建立,大學過後,仍是喜歡用同房稱呼她。就算日後要搬出去住,找同房,相信亦會第一個想起她,她就是那個我又愛又恨的同房了,我就是她那位親愛的roommate了。
跟良久沒見面的同房終於得以見面,不是她忙就是我忙,終於我們的Time Line重疊了。一見面,還是不停的說說笑笑,就像以往。
跟這位同房過了三年的同居生活,要在盒子般的房內一起生活三年,其實一點也不易,但跟她都安然無恙的渡過了。
三年過後,成就了我倆當中的零隔膜,我倆就是如始赤裸裸的生活過,還有甚麼好裝,還有甚麼好扮,她一眼就可把我看穿,又亦一眼就知她想甚麼了。這份默契得來不易,一點點的建立,大學過後,仍是喜歡用同房稱呼她。就算日後要搬出去住,找同房,相信亦會第一個想起她,她就是那個我又愛又恨的同房了,我就是她那位親愛的roommate了。
Saturday, April 17, 2010
四人短聚
突如其來的聚會,沒有計劃過的見面,總是這幾位友人的風格。但又有何不可呢?反正計劃了的也不一定可以如期實行,來一點驚喜更好。
四個人,兩杯白酒加上兩支啤酒,再來一個遊戲,便是一整晚。是夜大家玩的遊戲,背後的logic跟automatic writing的logic很接近,而這遊戲又可以容許大家傾談,生活瑣碎事到感情事到嘻嘻哈哈說說笑。一見面便是三、四小時,其實感覺有點像看了三四小時的現實版/後銀幕版《志明與春嬌》(爆)。
面對這幾位友人,想起數年前大家天天相見,大談理想大談天南地北,到現在大家都成長了點,談的都是生活。大家接觸的事已不同,有的話題已不能跟他們聊上,不過也沒相干的,跟他們的感覺,就是大家都會在任何時候一起走下去,就算一個月不見、兩個月不見、三個月不見,只要一見面,感覺依舊,這就夠了。
更何況現在正推行每月一飯局計劃。應該也不會要三個月才見一次見面呢。
四個人,兩杯白酒加上兩支啤酒,再來一個遊戲,便是一整晚。是夜大家玩的遊戲,背後的logic跟automatic writing的logic很接近,而這遊戲又可以容許大家傾談,生活瑣碎事到感情事到嘻嘻哈哈說說笑。一見面便是三、四小時,其實感覺有點像看了三四小時的現實版/後銀幕版《志明與春嬌》(爆)。
面對這幾位友人,想起數年前大家天天相見,大談理想大談天南地北,到現在大家都成長了點,談的都是生活。大家接觸的事已不同,有的話題已不能跟他們聊上,不過也沒相干的,跟他們的感覺,就是大家都會在任何時候一起走下去,就算一個月不見、兩個月不見、三個月不見,只要一見面,感覺依舊,這就夠了。
更何況現在正推行每月一飯局計劃。應該也不會要三個月才見一次見面呢。
Friday, April 16, 2010
感覺自己的情緒快要來場暴風雨
負面情緒累積得夠多了嗎?
多得可以讓自己失控了嗎?
不懂得一點點的去把負面情緒流走,那就等自己再容不下一切,再沒法去忍受一切時,一次過的把多年的鬱結洗去。來個徹徹底底的崩壞,再重新。
Tuesday, April 13, 2010
Saturday, April 10, 2010
34 HKIFF之電影總結
學生時代來得最瘋狂,加上有學生優惠,走堂看電影節是件等閒事, Professors 們自己也會早點完結課堂,好等大家都可以準時進場。畢業後電影節看電影的數目只得個位數字,忙碌的工作中,也得應應節挑幾套來看。
今年的電影節,想看的沒時間看,不想看的,卻要硬着頭皮進場,結果換來的是中了電影院的詛咒...還好在最終回可抽抽時間看個電影,總算是應了節。
長鏡頭大師Angelopoulos,整個節的十多天都很恨看,最後給我看到了,沒有失望,自己亦沒有斷片沒有OUT FOCUS (有時有少少out fo喇 hahah)。
The Dust of Time

每個長鏡頭都說了一些故事,被吸進去似的,每個長鏡頭都有生命,自己在呈現在演化,慢慢地將你從現實拉進畫面。媽媽在車站送別兒子,火車開走,鏡頭只有媽媽的手,而鏡頭外媽媽的表情卻在腦海中慢慢出現,電影未段,媽媽生病倒下,同樣是那雙手,鏡頭同樣是那樣攝人。老婦的舊情人,兒子的女兒,同樣站在邊緣,一個得救,一個不知去向,鏡頭緊緊的扣在一起。
總之就是喜歡喇。
今年的電影節,想看的沒時間看,不想看的,卻要硬着頭皮進場,結果換來的是中了電影院的詛咒...還好在最終回可抽抽時間看個電影,總算是應了節。
長鏡頭大師Angelopoulos,整個節的十多天都很恨看,最後給我看到了,沒有失望,自己亦沒有斷片沒有OUT FOCUS (有時有少少out fo喇 hahah)。
The Dust of Time

每個長鏡頭都說了一些故事,被吸進去似的,每個長鏡頭都有生命,自己在呈現在演化,慢慢地將你從現實拉進畫面。媽媽在車站送別兒子,火車開走,鏡頭只有媽媽的手,而鏡頭外媽媽的表情卻在腦海中慢慢出現,電影未段,媽媽生病倒下,同樣是那雙手,鏡頭同樣是那樣攝人。老婦的舊情人,兒子的女兒,同樣站在邊緣,一個得救,一個不知去向,鏡頭緊緊的扣在一起。
總之就是喜歡喇。
天國的你好嗎?
討論將要面對的離別,逼使自己面對數年前親人的逝去,懦弱愚蠢的自己以為逃避去面對要離別的現實就可以解決一切... 下了錯誤的決定,事情無法後悔,應該說是後悔也只是多餘。
說着說着,被塵封的兒時往事慢慢浮現,想着想着,竟有想哭的念頭。我倆的關係,其實是我懷念的,縱使長大後我變得不再討長輩的歡喜,但在心中,我還是記掛着我們在士多傾談的時光,你疼愛我,我是知道的,我還來不及分半罐餅乾給你,你便走了... 我不懂如何面對... 不懂該怎樣處理我對你的承諾,我只好逃避,催眠自己甚麼都沒有發生過。將情緒化作文字一點一點的記下,眼淚亦一滴一滴的掉下來...
你有沒有怪過我 ? 對不起... 可以原諒我嘛 ?
你可以在今天晚上在我的夢境出現嘛 ?
對不起... 我不是一個稱職孝順的孫女...
說着說着,被塵封的兒時往事慢慢浮現,想着想着,竟有想哭的念頭。我倆的關係,其實是我懷念的,縱使長大後我變得不再討長輩的歡喜,但在心中,我還是記掛着我們在士多傾談的時光,你疼愛我,我是知道的,我還來不及分半罐餅乾給你,你便走了... 我不懂如何面對... 不懂該怎樣處理我對你的承諾,我只好逃避,催眠自己甚麼都沒有發生過。將情緒化作文字一點一點的記下,眼淚亦一滴一滴的掉下來...
你有沒有怪過我 ? 對不起... 可以原諒我嘛 ?
你可以在今天晚上在我的夢境出現嘛 ?
對不起... 我不是一個稱職孝順的孫女...
又要離別
討厭一個又一個的離別,因為有感情,因為重視,因為在意,因為不想失去,所以害怕離別。又可能是對自己對他人都沒有信心,沒有信心離別後會否再見面,但既然重視,又為何會在未去維繫前,就開始擔心不能維繫?
很難得的喜歡上一份工作,喜歡上同事,喜歡上工作的環境,但卻又要離開。一直最怕離開,最討厭分別,討厭得連一切的farewell活動都不喜歡,「天下無不散之延席」,點解要無呀? 點解人生就係要咁呀?
與同事們實際相處日子不長,但卻很不捨,短短兩個月,得著卻很多,縱使有十萬個不想承認當中的感情及得著,但卻逃不過。
希望大家日後還會聯絡,希望大家可以成為life long的好朋友呢...
很難得的喜歡上一份工作,喜歡上同事,喜歡上工作的環境,但卻又要離開。一直最怕離開,最討厭分別,討厭得連一切的farewell活動都不喜歡,「天下無不散之延席」,點解要無呀? 點解人生就係要咁呀?
與同事們實際相處日子不長,但卻很不捨,短短兩個月,得著卻很多,縱使有十萬個不想承認當中的感情及得著,但卻逃不過。
希望大家日後還會聯絡,希望大家可以成為life long的好朋友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